2010-11-04

即興vs.劇本--雞生蛋蛋生雞

撰文/吳效賢

說起「即興戲劇」,可能許多人或許多書上會告訴你,它可追源自15世紀的「義大利即興喜劇」。

不過,如果稍稍了解一下「戲劇」是如何誕生的,你便會發現,「即興表演」是遠早於人們寫出一個「劇本」,並且由演員把它「記憶」下來,再表演於觀眾面前的形式。

戲劇起源於埃及、希臘、中國、印度等古文明中的「祭祀」「儀式」「慶典」。

在這些最早的戲劇中,人們無劇本地扮演口耳流傳的故事及角色,譬如「神明」「戰士」「逝者」之類的。對照於現代的台灣,像是乩童上身,或許也可以被解釋作一種無劇本的角色扮演,必須即興發揮。

就在「劇作家」出現後,迅速地統治了戲劇世界,「劇本」好像變成了戲劇最首要的元素。演變至今日,我常常聽到,很多想要做戲的人,劇本寫不出來,或找不到好劇本,居然成了戲做不出來的首要致命關鍵。

為什麼呢?從什麼時候開始,「劇本」似乎變成戲劇中的至高要件了呢?

其實原因也很簡單,甚至同理可證至其他的「現場的表演藝術」。

譬如:據說,莫札特就是一位非常精采傑出的即興演奏家,但是只有他的那些「事先計畫好的」音樂,能夠被保存下來。而他所「即興」的作品是無法留給後代子孫的(即便他當時的「即興」很有可能就是他那些被保留下來的音樂之原始靈感)。

劇本、書本、樂譜可以在時間中旅行,並且持續存在,而靈光乍現的即興,卻只能發生在當下,無法被保留。

能夠被保存的東西,好像漸漸被視為,比只能短暫存在的東西,來得偉大?!

「戲劇」到底是所謂的「當下」,還是「劇本」呢?

「戲劇」的英文是「Drama」,來自希臘文(希臘為西方戲劇的發源地)中的「Action」,也就是「動作」、或「行動」的意思。

「表演」的英文是「Acting」,你也可以說是「正在行動中」。

一齣「戲」的英文是「Play」,Play這個字,也是「遊戲」、「玩」的意思。

以上字彙,其實都充滿了「當下」的意思。

知名的演員訓練系統 "Meisner technique"強調的是"acting is doing, not pretending"(表演是真的做,不是假的裝),創始者Sanford Meisner說過 "acting is living truthfully under imaginary circumstances"(表演是真實地活在虛構的情況中)

即便是「有劇本」、「經過排練」的戲劇,每一場演出都還是有必要被視為是一場獨一無二的創作過程,演員的表演都必須因著每一次表演當下的每一刻,作出即興的反應。

過去就曾看過及聽過不只一位資深演員或老師說過 「Acting is reacting.」,意思是表演是關於作好當下的反應,而非主動、預設的行為。

「有劇本的戲劇」,或許可以說是當代戲劇的主流。

然而「即興」顯然從戲劇歷史的角度也好,以及每一個文本被創作的過程中來看也好,都早於「劇本」的誕生。「劇本」被創作出來,由演員演繹之時,也必須以「即興」表演技巧,讓每一場的演出,都是一個全新的創作過程。

這是我的版本的關於「即興」vs.「劇本」之雞生蛋、蛋生雞的故事。
靈感來自於這次在荷蘭阿姆斯特丹,與當地即興劇先鋒之一的Andre Besseling的一席晚餐對話。

部分材料也參考自『The Improv Handbook』這本書。

1 則留言:

Unknown 提到...


Hi to every body, it's my first pay a visit of this weblog; this weblog contains amazing and really good material for readers. capital one login